【專訪】滑輪溜冰教練吳炯助-世大運金牌幕後推手 不為人知的故事!

 
2017/11/10  
 作者:王品昇 
 瀏覽次數:21897 

記者 王品昇/台南採訪報導

還記得今年八月世大運中華隊滑輪溜冰項目勇奪十一面金牌,而選手楊合貞雖包辦五金,但五百公尺爭先賽和南韓選手相撞飲恨拿下銅牌,她在教練吳炯助的攙扶下落淚不甘,令人感動的場面嗎? 當全民沉浸在世大運中華隊奪金的喜悅中,吳炯助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母親告知好消息「當我選擇走上教練一職,母親不諒解為何要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岳母生前說把女兒嫁給我會很辛苦,要我找份穩定事業去做,但我堅持從事教練職務,並培育滑輪選手。」 吳炯助眼眶泛紅,用手擦拭眼角淚水,哽咽的說「這次世大運奪金,多年來的努力終於受到肯定,可是岳母已經過世,如果她知道一定會很開心。」

 

『透過滑輪運動改善體質,最後成為畢生志業』

採訪團隊一到台南市大灣國小,吳炯助熱情上前迎接,棕黑的膚色及陽光的笑容,第一印象有如「鄰家大男孩」。他本身是早產兒,小時候身體非常差,只要走路身體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,一到假日母親帶著他到處求診,被醫生診斷有「先天性風濕性關節炎」病症。

為改善身體狀況,十歲時參加校內滑輪溜冰社團,希望透過運動慢慢調整體質。接觸滑輪溜冰運動後,吳炯助的身體逐漸好起來,也愛上滑輪溜冰這項運動,後來開始代表學校參加比賽,屢獲佳績,並曾在台灣區域運動會拿過四面金牌。

大學時期,吳炯助轉戰成為直排輪選手,1993年世錦賽將四輪直排輪列為競賽項目,當年吳炯助代表台灣參賽「台灣早期的溜冰鞋以傳統四輪居多,直排式的鞋子相當少,當時會直排輪選手寥寥可數。」

由於家境不好,根本買不起鞋子,而且當時沒有人願意教他直排輪過彎技巧「以前家裡窮,無法買好的鞋子給我用,還好有位家境不錯的朋友,願意把他的鞋子給我穿。」

吳炯助說,自己由傳統四輪進到直排輪,面臨到不會過彎技巧的問題,現役的選手不想傳授技術,因怕被他學會並且超越,自己只能在場邊學習觀摩或透過書籍研究,加上大學就讀運動相關學系,最後自己摸索出過彎技術。

吳炯助大學全心願意投入直排輪運動競技,可是面臨「學業」與「專長」無法兼顧情況,暫時中斷直排輪的練習。直到大三課業壓力較小,才回到練習場。中間短暫的休息,吳炯助在台灣賽事中成績不如以往,興起放棄這項運動的念頭。

直到1998年台南舉辦最後一屆台灣區域運動會,即將畢業的吳炯助再度燃起鬥志,最後摘下三百公尺金牌。在此之前,大灣國小校長計畫推動特色學員,遇見吳炯助時看上他的專業溜冰技術,希望他到大灣國小任教發展溜冰運動,並鼓勵他在末代區域運動會取得好的成績,未來直接到大灣國小擔任教職人員。「校長致力於滑輪溜冰運動,我的專長能夠協助學校培訓更多優秀的滑輪溜冰選手。當我拿下金牌後,學校的全體教職同仁支持這項運動,並且要我開辦社團授課。」
 

『收入不穩母親反對,世大運師徒奪金一舉成名』

進到大灣國小後,吳炯助開始為學校規劃完整的訓練課程與活動,從校內甄選、比賽、成立家長後援會,全心全意的投入「教練」工作。可是,早期以實習身份到大灣國小工作,清晨五點起床練習技術,早上到學校上課,下午四點協助學生訓練,每天從市區騎車到大灣國小,車程就要半個小時,實習期間一個月只領六千元,根本無法負荷基本開銷。

有次身上沒錢,硬著頭皮向母親借錢「那次我跟母親借錢,她劈頭問你到教什麼溜冰,你知道家裡環境不好嗎?不會去才藝班授課賺錢嗎?當下告訴母親,我想拚拚看。」

說到一半,吳炯助淚水不斷湧出「父親在我大二時,一聲不響的離開,母親獨自扶養家中三位孩子,經濟重擔落在母親身上,畢業後理應要分擔家計,但我堅持要從事教練職務。

之後,雖然成為正式教師(兼任教練),薪水也才三萬多塊,還要照顧弱勢家庭的選手,開銷逐漸陷入困境。

十六年前,吳炯助遇到楊合貞,看見她天賦異稟的潛力,積極栽培這位新秀。從2006年的國際比賽開始,吳炯助和楊合貞每次幾乎都是自費前往各國比賽,由於花費金額龐大,比賽也沒教練獎金,吳炯助原本教職的收入,無法支付房貸和家庭生活開銷。「其實我思考了很久,用選手角度來看合貞,她的輝煌時期才剛開始,如果教練沒有陪伴在身邊,選手會痛恨他一輩子。」

一番掙扎後,吳炯助毅然決然和太太商量,並獲得支持與諒解,但母親和岳母終究反對他投入教練工作,希望他以家庭為重,心思放在家庭專心照顧妻兒。直到2017年吳炯助和楊合貞包辦世大運五項金牌,終於獲得家人的肯定。
 

『重視學生紀律,過程大於結果』

吳炯助從選手轉為教練,用過去的比賽經驗和科學化的訓練,找到專屬自己的教學模式。他在指導學生時,首先要求要有興趣,再來決定是否要進入社團學滑輪溜冰。其次,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,最後講求團隊紀律,如果不遵守紀律,即便資質再好也會直接汰除。

「身為一名運動員,重要的就是紀律,學生願意學,我願意教,我常告訴學生,練習過程一定很辛苦,但你現在努力與付出,比賽結果會告訴你這一切都值得。」

他說,台灣體育教學以「輸贏」為導向,忽略孩子心智的發展,他不在乎學生的比賽成績,反而重視「過程」。「國小學生心智處於發展階段,正確觀念比技術還來的重要,例如有學生找藉口逃避練習,我會跟他說你先別來,想清楚後再來上課。另外,每位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,依照的特質去規劃合適的訓練。」

近年台灣政府為扶植運動產業編列補助金,希望能培育更多優秀選手在國際賽事發光發熱,但不是每一項運動皆能受惠,更何況冷門的滑輪運動。因吳炯助和楊合貞在世大運奪金,在媒體大篇幅報導下,民眾才知道他們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,但之前根本沒有人知道,師徒兩人沒有適合的訓練場地,只能在台南高鐵站旁柏油路上練習衝刺,最後連警察都認識他們。

吳炯助熱愛滑輪運動,從選手時期累積豐富的技術與經驗,退役後選擇教練職務,持續挖掘有潛力的選手,可是礙於制度問題與體育界的陋習,優秀的教練往往無法受到好的待遇與尊重。

世大運結束,運動熱潮退燒,吳炯助享受短暫喜悅後,繼續在奔走籌備規劃完善的滑輪練習場,他明白,未來會有更多像楊合貞的優秀滑輪選手,在國際賽中奪得佳績。「教練跟選手一樣,不論遇到任何困境,都要堅持下去,唯有堅持,才能解決問題。」
 

王品昇
 


聯絡我們 | 常見問題 | 著作權 | 隱私權政策 | 關於我們 | 客服Email: jjnews@jjnews.news | 聯絡電話:0912-327-575

jjnews 跳跳新聞網 ©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不得轉載